首页 | 资讯动态 | linux基础 | 系统管理 | 网络管理 | 编程开发 | linux数据库 | linux相关 | linux认证 | 下载中心 | 专题
oklinux
 系统管理:中文环境 系统管理 桌面应用 内核技术 Linux基础:安装配置 常用命令 经验技巧 软件应用 Linux数据库:Mysql POSTGRE
 网络管理:网络安全 网络应用 Linux服务器 编程开发:PHP CC++ Python Perl SHELL 嵌入式开发 | PHP基础 PHP技巧 PHP应用 PHP文摘
 首页 linux资讯动态 Linux专题 | 其他Unix Linux解决方案 硬件相关 Linux认证 企业应用 Apache | 相关下载:资料 参考手册 服务器
 → 当前位置:首页>系统管理>内核技术>正文

linux内核启动地址的确定

OKLinux www.oklinux.cn 2007-02-26 来源:oklinux收集整理 会员收藏 游客收藏

内核编译链接过程是依靠vmlinux.lds文件,以arm为例vmlinux.lds文件位于kernel/arch/arm/vmlinux.lds,
但是该文件是由vmlinux-armv.lds.in生成的,根据编译选项的不同源文件还可以是vmlinux-armo.lds.in,
vmlinux-armv-xip.lds.in。
vmlinux-armv.lds的生成过程在kernel/arch/arm/Makefile中
LDSCRIPT     = arch/arm/vmlinux-armv.lds.in
arch/arm/vmlinux.lds: arch/arm/Makefile $(LDSCRIPT) \
 $(wildcard include/config/cpu/32.h) \
 $(wildcard include/config/cpu/26.h) \
 $(wildcard include/config/arch/*.h)
 @echo '  Generating $@'
 @sed 's/TEXTADDR/$(TEXTADDR)/;s/DATAADDR/$(DATAADDR)/' $(LDSCRIPT) >$@
vmlinux-armv.lds.in文件的内容:
OUTPUT_ARCH(arm)
ENTRY(stext)
SECTIONS
{
    . = TEXTADDR;
    .init : {           /* Init code and data       */
        _stext = .;
        __init_begin = .;
            *(.text.init)
        __proc_info_begin = .;
            *(.proc.info)
        __proc_info_end = .;
        __arch_info_begin = .;
            *(.arch.info)
        __arch_info_end = .;
        __tagtable_begin = .;
            *(.taglist)
        __tagtable_end = .;
            *(.data.init)
        . = ALIGN(16);
        __setup_start = .;
            *(.setup.init)
        __setup_end = .;
        __initcall_start = .;
            *(.initcall.init)
        __initcall_end = .;
        . = ALIGN(4096);
        __init_end = .;
    }
   
其中TEXTADDR就是内核启动的虚拟地址,定义在kernel/arch/arm/Makefile中:
ifeq ($(CONFIG_CPU_32),y)
PROCESSOR    = armv
TEXTADDR     = 0xC0008000
LDSCRIPT     = arch/arm/vmlinux-armv.lds.in
endif
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是虚拟地址而不是物理地址。
一般情况下都在生成vmlinux后,再对内核进行压缩成为zImage,压缩的目录是kernel/arch/arm/boot。
下载到flash中的是压缩后的zImage文件,zImage是由压缩后的vmlinux和解压缩程序组成,如下图所示:
            |-----------------|\    |-----------------|
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 \  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
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 \  | decompress code |
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  vmlinux     |   \ |-----------------|    zImage
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 \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
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 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
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 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 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
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 /|-----------------|
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 /
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 /
            |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 /
            |-----------------|/
           
zImage链接脚本也叫做vmlinux.lds,位于kernel/arch/arm/boot/compressed。
是由同一目录下的vmlinux.lds.in文件生成的,内容如下:
OUTPUT_ARCH(arm)
ENTRY(_start)
SECTIONS
 {
   . = LOAD_ADDR;
   _load_addr = .;
 
   . = TEXT_START;
   _text = .;
 
   .text : {
     _start = .;
    
其中LOAD_ADDR就是zImage中解压缩代码的ram偏移地址,TEXT_START是内核ram启动的偏移地址,这个地址是物理地址。
在kernel/arch/arm/boot/Makefile文件中定义了:
ZTEXTADDR   =0
ZRELADDR     = 0xa0008000
ZTEXTADDR就是解压缩代码的ram偏移地址,ZRELADDR是内核ram启动的偏移地址,这里看到指定ZTEXTADDR的地址为0,
明显是不正确的,因为我的平台上的ram起始地址是0xa0000000,在Makefile文件中看到了对该地址设置的几行注释:
# We now have a PIC decompressor implementation.  Decompressors running
# from RAM should not define ZTEXTADDR.  Decompressors running directly
# from ROM or Flash must define ZTEXTADDR (preferably via the config)
他的意识是如果是在ram中进行解压缩时,不用指定它在ram中的运行地址,如果是在flash中就必须指定他的地址。所以
这里将ZTEXTADDR指定为0,也就是没有真正指定地址。
在kernel/arch/arm/boot/compressed/Makefile文件有一行脚本:
SEDFLAGS    = s/TEXT_START/$(ZTEXTADDR)/;s/LOAD_ADDR/$(ZRELADDR)/;s/BSS_START/$(ZBSSADDR)/
使得TEXT_START = ZTEXTADDR,LOAD_ADDR = ZRELADDR。
这样vmlinux.lds的生成过程如下:
vmlinux.lds:    vmlinux.lds.in Makefile $(TOPDIR)/arch/$(ARCH)/boot/Makefile $(TOPDIR)/.config
 @sed "$(SEDFLAGS)" < vmlinux.lds.in > $@
 
以上就是我对内核启动地址的分析,总结一下内核启动地址的设置:
1、设置kernel/arch/arm/Makefile文件中的
   TEXTADDR     = 0xC0008000
   内核启动的虚拟地址
2、设置kernel/arch/arm/boot/Makefile文件中的
   ZRELADDR     = 0xa0008000
   内核启动的物理地址
   如果需要从flash中启动还需要设置
   ZTEXTADDR地址。




内核压缩和解压缩代码都在目录kernel/arch/arm/boot/compressed,
编译完成后将产生vmlinux、head.o、misc.o、head-xscale.o、piggy.o这几个文件,
head.o是内核的头部文件,负责初始设置;
misc.o将主要负责内核的解压工作,它在head.o之后;
head-xscale.o文件主要针对Xscale的初始化,将在链接时与head.o合并;
piggy.o是一个中间文件,其实是一个压缩的内核(kernel/vmlinux),只不过没有和初始化文件及解压文件链接而已;
vmlinux是(没有--lw:zImage是压缩过的内核)压缩过的内核,就是由piggy.o、head.o、misc.o、head-xscale.o组成的。
在BootLoader完成系统的引导以后并将Linux内核调入内存之后,调用bootLinux(),
这个函数将跳转到kernel的起始位置。如果kernel没有压缩,就可以启动了。
如果kernel压缩过,则要进行解压,在压缩过的kernel头部有解压程序。
压缩过得kernel入口第一个文件源码位置在arch/arm/boot/compressed/head.S。
它将调用函数decompress_kernel(),这个函数在文件arch/arm/boot/compressed/misc.c中,
decompress_kernel()又调用proc_decomp_setup(),arch_decomp_setup()进行设置,
然后使用在打印出信息“Uncompressing Linux...”后,调用gunzip()。将内核放于指定的位置。

以下分析head.S文件:
(1)对于各种Arm CPU的DEBUG输出设定,通过定义宏来统一操作。
(2)设置kernel开始和结束地址,保存architecture ID。
(3)如果在ARM2以上的CPU中,用的是普通用户模式,则升到超级用户模式,然后关中断。
(4)分析LC0结构delta offset,判断是否需要重载内核地址(r0存入偏移量,判断r0是否为零)。
   这里是否需要重载内核地址,我以为主要分析arch/arm/boot/Makefile、arch/arm/boot/compressed/Makefile
   和arch/arm/boot/compressed/vmlinux.lds.in三个文件,主要看vmlinux.lds.in链接文件的主要段的位置,
   LOAD_ADDR(_load_addr)=0xA0008000,而对于TEXT_START(_text、_start)的位置只设为0,BSS_START(__bss_start)=ALIGN(4)。
   对于这样的结果依赖于,对内核解压的运行方式,也就是说,内核解压前是在内存(RAM)中还是在FLASH上,
   因为这里,我们的BOOTLOADER将压缩内核(zImage)移到了RAM的0xA0008000位置,我们的压缩内核是在内存(RAM)从0xA0008000地址开始顺序排列,
   因此我们的r0获得的偏移量是载入地址(0xA0008000)。接下来的工作是要把内核镜像的相对地址转化为内存的物理地址,即重载内核地址。
(5)需要重载内核地址,将r0的偏移量加到BSS region和GOT table中。
(6)清空bss堆栈空间r2-r3。
(7)建立C程序运行需要的缓存,并赋于64K的栈空间。
(8)这时r2是缓存的结束地址,r4是kernel的最后执行地址,r5是kernel境象文件的开始地址。检查是否地址有冲突。
   将r5等于r2,使decompress后的kernel地址就在64K的栈之后。
(9)调用文件misc.c的函数decompress_kernel(),解压内核于缓存结束的地方(r2地址之后)。此时各寄存器值有如下变化:
   r0为解压后kernel的大小
   r4为kernel执行时的地址
   r5为解压后kernel的起始地址
   r6为CPU类型值(processor ID)
   r7为系统类型值(architecture ID)
(10)将reloc_start代码拷贝之kernel之后(r5+r0之后),首先清除缓存,而后执行reloc_start。
(11)reloc_start将r5开始的kernel重载于r4地址处。
(12)清除cache内容,关闭cache,将r7中architecture ID赋于r1,执行r4开始的kernel代码。
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解压缩过程,也就是函数decompress_kernel实现的功能:
解压缩代码位于kernel/lib/inflate.c,inflate.c是从gzip源程序中分离出来的。包含了一些对全局数据的直接引用。
在使用时需要直接嵌入到代码中。gzip压缩文件时总是在前32K字节的范围内寻找重复的字符串进行编码,
在解压时需要一个至少为32K字节的解压缓冲区,它定义为window[WSIZE]。inflate.c使用get_byte()读取输入文件,
它被定义成宏来提高效率。输入缓冲区指针必须定义为inptr,inflate.c中对之有减量操作。inflate.c调用flush_window()
来输出window缓冲区中的解压出的字节串,每次输出长度用outcnt变量表示。在flush_window()中,还必
须对输出字节串计算CRC并且刷新crc变量。在调用gunzip()开始解压之前,调用makecrc()初始化CRC计算表。
最后gunzip()返回0表示解压成功。
我们在内核启动的开始都会看到这样的输出:
Uncompressing Linux...done, booting the kernel.
这也是由decompress_kernel函数内部输出的,它调用了puts()输出字符串,
puts是在kernel/include/asm-arm/arch-pxa/uncompress.h中实现的。
执行完解压过程,再返回到head.S中,启动内核:

call_kernel:    bl  cache_clean_flush
         bl  cache_off
         mov r0, #0
         mov r1, r7          @ restore architecture number
         mov pc, r4          @ call kernel
        
下面就开始真正的内核了。

转载自:http://www.eetop.cn/blog/?11145/action_viewspace_itemid_562.html

上一篇:ubuntu 6.10 下编译2.6.19内核并安装NVIDIA显卡   下一篇:三分钟编译支持NTFS的Linux系统模块

收藏于收藏夹】 【评论】 【推荐】 【投稿】 【打印】 【关闭

相关文章
·ubuntu 6.10 下编译2.6.19内核并安装NVIDIA
·三分钟编译支持NTFS的Linux系统模块
·教菜鸟编译自己的内核2.6.19
·全面了解Linux操作系统核心配置文件
·内核编译过程之前
·将驱动及应用软件移植到Linux2.6内核
·按需对Linux系统内核进行定制和修改
·关于Linux系统内核抢占补丁的原理说明
·改变Linux系统内核驱动初始化顺序
·Linux系统内核编程之实现调度任务
发表评论
密码: 匿名评论
评论内容:(不能超过250字,需审核后才会公布,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。)
站内搜索
阅读排行榜
·基于S3C44B0微处理器的uCl
· 深入理解LINUX内核中文版
·Kernel command using Lin
·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编译
·Process priority and con
·Linux 2.6内核如何武装Fed
·通过振动向Linux ThinkPad
·主流嵌入式Linux系统下GUI
·用命令行加挂Linux的文件
·推荐:Linux用户态与内核
最新文章
·用Tftp向目标板烧写Linux
·交叉编译Linux内核(2.6.22
·UNIX操作系统的加锁解锁:
·基于2.6.9内核小型Linux系
·Linux系统中使用GCC CPU参
·Linux系统的引导过程详细
·Linux系统的内核初始化过
·Linux系统高手之路 内核编
·Linux高手之内核编译过程
·Linux系统内核模块和驱动
·Linux系统下编译支持NTFS
·Linux系统中用内核KHTTPD
·Linux系统内核分析 使用GD
·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解读
·通过Linux系统的内核观察/

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 - 版权声明 - 广告服务 - 关于我们 - 联系我们 - 友情连接
Copyright ©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OKLinux.Cn 版权所有